北京工业大学郑子龙教授、陈小青副教授来访并做报告交流
2025年7月28日,北京工业大学郑子龙教授、陈小青副教授来访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分别以“高效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设计”、“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离子缺陷行为与调控”为题做学术报告。郑子龙教授的报告重点关注太阳电池设计中的光电材料成膜动力学和电荷转移过程,首先深入探讨了有机光电材料的分子设计,进一步分析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SAM偶极矩增强、冠醚钝化与氢缺陷自修复研究,最后提出硅基太阳电池的高功函空穴传输层与Hybrid Back-contact设计。陈小青副教授的报告则是聚焦于钙钛矿太阳电池中部分模型参数难观测、难分析的瓶颈问题,搭建了科学、定量的动态仿真工具,开发了半自动化多场耦合测量技术与装备,用以稳态、动态器件的物理分析。报告结束后,郑子龙教授、陈小青副教授与课题组师生展开了充分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高效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设计的认识。
郑子龙,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于2012年在同校取得博士学位。2014-2018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光电器件中电荷转移理论研究。2018年入职北京工业大学,开展高效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的设计。在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等项目的支持下,发展了“微观电子态-介观形貌结构-宏观器件性能”的跨尺度设计与构筑工作;在百纳米尺度形貌结构模型基础上,结合材料制备与器件优化取得了品硅、钙钛矿以及有机太阳电池研究的重要进展,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Materials、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
陈小青,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获聘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荣获麒麟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毕业后又陆续留学瑞典林雪平大学和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在钙钛矿太阳电池领域有长期研究经验,侧重器件测试、物理图像分析与仿真。发表各类SCI论文74篇,被引用2000余次,H因子22,发明专利20项。负责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北京科技计划一般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等5项。